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人物,因何触动我?——云南取经第一次交流会实录

田苗 SRI农村发展研究 2019-08-24

4月15日下午,SRI组织的首次取经分享会迎来了5位“西行取经交流群”的小伙伴。哈,这事得从2月底吴晨和张婷婷两位研究员赴云南访谈发展领域前辈说起,为了尽快行动起来,我们发起了众筹盘缠的计划。结果短短几天,这次说走就走的“取经大业”就得到了近百位小伙伴的支持,于是我们建立此群,望吸引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进行这项长期而有意义的事情。


原本这次分享只在SRI内部进行,某天夜里,婷婷在工作组里提议:我们开放几个名额,邀取经群的伙伴一起参加吧,试试活动效果,后面如何搞,也听听大家意见!于是就有了活动开始前3天在微信群里发布的邀请文,所以,这也是群友们的第一次线下聚会,3点半大家陆续到场,取经首场交流会——那些人物,因何触动我?拉开序幕。




婷婷先介绍了活动目的:“取经归来至今,已动员SRI全体同事参与完成了12位前辈30小时的录音整理,产出经初步编辑超20万字的原始记录,访谈和整理录音的过程都有很多收获,希望与大家分享这些人物带给我们的触动,也想就这些文字的使用传播和取经这事的后续,与大家做些交流!”

 


她回溯了下图云南取经路这两周来的历程和感受: 

 

“取经的整个过程,比想象的顺利,约见到的前辈对我们很照顾,TA们开诚布公、热心又低调,让你在交谈中,总会不自觉的被TA们对理想/工作的执着和热情所感染…TA们大多参与了当年福特基金会在云南支持的YUM(云南贫困地区综合开发试验示范)项目,这项目培养了当时中国最早的一批发展工作者,想了解YUM项目详情推荐阅读《活血活土》,书里讲述了项目起源以及这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专家成为发展工作者扎在村里的很多故事,看完很感慨…此处省略一万字” 整体感受可总结为以下三句话。 



 

接下来,婷婷和吴晨带着大家深趴了郭净和龙思海两位前辈的经历故事。

 



婷婷说,郭净老师是他此次云南之行的意外收获,心中的男神,第一次就喜欢上了。“我们在云南露天阳台上坐着,听他聊自己,聊人生,他说话是那样温和,句句都像照进心里的光,给我解惑…他是1955年出生的云南人,独立纪录片导演,人类学家,云南人和人类学者的身份让他容易对少数群体和边缘人群处境感同身受,经历过革命动荡的时代,让他更能平和的看待社会变化,采取行动。 他87年进入云南省社科院直到退休,有过在苗族和藏族地区蹲田野的经历并成为他之后系列行动的基石,比如社区影像教育的实践,成立AZARA工作室,以及书写了很多反映自己思考的文章著作。跟他探讨的很多观点都触动我思考,比如他说NGO人应该既是行动者也是研究者,这样才能更清晰更长远的看待问题和行动;问他为什么国际机构做了这么多事却难见到可持续的影响力?他说要看国际机构背后的初衷是什么,是真的想要促进人的发展还是沦为资本主义的帮手?问他参与性如何更好的与社区发展结合,他说,你得先理解中国人的儒家文化,儒家大统一思想与参与性多元价值必然有冲突。参与性方法,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从来不存在什么快速调查,必须深入当地,可以做一个分享者、协调人,也成为真正的朋友,我们还讨论了资助环境和主流话语体系的变迁,以及在这种变化下如何自处和产生影响等等…”(此处又省略一万字)




接下来,吴晨分享了她访谈的龙思海老师,她形容龙老师是“讲故事能讲出画面感的高手”,二十多年扎根于西双版纳多样化的少数民族村寨的经历,期间的坎坷曲折,在今天却是娓娓道来,有一种信手拈来的处变不惊感。首先,她是一个能够妥善处理好自己过往的政法系统工作人员身份、基层NGO工作者、国际发展机构的长期合作伙伴等多重角色,熟悉并有能力有效转化不同的话语体系,达成既定目标的狡黠的实干家。其次,她懂得何谓妥协,何谓在静默中等待机会,让人联想起非洲大草原上,能够数小时纹丝不动守候猎物的花豹,但机会一旦出现,即使只是一个狭小的裂口,便能以闪电之势迅速打开局面。最后,龙思海提到发展工作者要关注自己血管里流的是什么血,当我们进入到傣族村寨中工作,我们要首先看看自己的血管,要把血替换成傣族人的血。弄清楚贝叶经、寺庙和僧侣在村寨,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顺势而为。


之后,基于这两个人物的分享,伙伴们谈了自己的感受和与社区发展有关的讨论。

 


伙伴们提到过去社区发展工作与现在的不同:之前很多资助方的关注点并不在于社区工作者做了哪些项目,而更看重社区工作者与社区建立的关系,对社区的了解,以及社区层面的改变。而目前的资助环境更多的是看一年的项目产出,最多支持三年的,却很难去支持一个5年的长期项目和用很长时间进行前期调研。那面对现在的环境形势,用人类学的方式做社区工作应不应该,实不实际?



婷婷:现在也有一批资助方开始支持社区工作者从驻点、观察社区等人类学的方式开始,慢慢进入做项目。发展前辈们在分享经验时,提到一个较为折中的方法,社区工作者如果没有条件自己在社区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以动员社区居民来帮助记录和讲述自己的生活,这不仅能够增加当地居民对社区的关注度,也能提升当地人的能力。


吴晨:社区工作经常强调的是扎根社区,像一个人类学学者一样在社区长期驻扎,以这样的工作方式来完成社区发展工作。和过往不同,我们现在做社区工作,不能回避一个词,那就是“市场”。赵鸭桥老师谈到现在的村庄工作与过往的情境相比,已经发生了改变,30年前,对市场的了解是有限的,或者说市场对一个村庄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是现在我们这一代做发展工作时,市场对贫困村庄的作用几乎是摧毁性的,当村庄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它没有办法应对市场带来的挑战。所以,目前发展工作者的任务,是要帮助农户发展出应对外部市场所带来的这样一个影响的能力,升级乡村的知识体系。现在,还是有很多发展工作者喜欢待在村庄里,因为在那里他感到轻松,感到自己能力能够发挥,但是却没有勇气待在市场里,这是对我们的一个挑战。我们能否用人类学的方法,用当年这些发展工作者在村庄里长期扎根的勇气,去把我们自己放在整个市场链条里,去理解外部市场是什么,与市场的有关群体进行对话。现在对村庄起很大作用的已经是市场了,如果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那对于村庄的人来说,我们NGO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乡村与外部市场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现在如果提出扎根社区,那么这个社区的定义如果没有办法从当地实体社区沿着市场的供应链往外延伸,囊括对市场的解读、连接和分析的话,那发展工作就没有办法与时俱进。


大家还延伸谈到了做环保、社区恢复力、健康、妇女等方面的社区工作…目前看很多领域的工作似乎是割裂的?


婷婷的观点是: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工作,如果最终的目的是人的发展,哪个领域只是选择了不同的社区进入手法和问题回应路径而已,社区发展原本就是综合的发展,应该系统的看待问题,寻求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




最后,婷婷介绍了我们的项目设想和取经后续计划,项目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将前辈们的经验传递出去,吸引到对这个事业有情怀的新一代发展工作者,然后搭建起发展前辈和新一代发展工作者的桥梁,形成合力,共建行业知识和人才支持体系。取经只是最前面的一步!


听后,伙伴们提出了不少反馈,比如做好研究前的准备,目标要更清晰化,取经人物故事怎么写、未来的可能合作及扩大传播影响力等。



分享活动在2个多小时候后结束,谢谢大家参与。篇幅有限,本次内容不能全文转录,如想听现场录音,请识别以下二维码:

也欢迎进群,抢先知道我们的行动动态和下一场分享会的安排。


喜欢此文章或支持我们的取经分享行动请打赏。打赏二维码:

打赏后可自愿扫码入群。


(入群请打赏,已打赏金主可直接扫码入群)


为答谢所有金主的信任,我们仍承诺以下回报。


  1. 捐助现金10元:入群资格,群内会实时更新取经动态和沿途风土人情;

  2. 捐助现金20元: 取经归来后,第一时间发送2位可公开的人物访谈记录(可自行选择人物); 

  3. 捐助现金100元/提供一晚沙发/请吃一顿正餐: 取经归来后,第一时间获得5位可公开的人物访谈记录(可自行选择人物); 

  4. 捐助现金300元:可获得全部可公开的人物访谈记录,或参与取经,西行路上,车上尚有3个余座,先到先得; 

  5. 捐助现金500元:优先获得车上余座,及全部可公开的人物访谈记录,访谈地区项目点土特产一份(包快递); 

  6. 其他金额:只要打赏,就有回报。


为何取经,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